左金城
2011年5月
今年,是我的母校—原郑州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建校60周年,对我来说,母校校庆比我的生日更重要。
在我的记忆里,读私塾的老师,是我的文化启蒙老师,影响我一生一世。而在以后陆续就读的几所学校里,给我印象最深且终生难忘的,就是郑州铁路机械学校。是她引领我走入社会,是她给了我知识和力量,更是她使我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健康。
我是母校第五届(1958年)毕业生。那时的学校,环境虽不算很美,可那一排排整齐的教学和宿舍平房、那大而简易的操场、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礼堂兼食堂、那看似陈旧但很诱人的实习工厂、还有那迷人的桃树园及学生自己开挖的小鱼塘,倒使我们的校园生活很充实,很满足,很快乐。
当时,学校课程很多,不仅有文化基础课,而且有针对性很强的专业课,甚至还有些高校才设置的课程,所以当时的功课是很繁重的。但是,由于课程设置合理,考试和考核制度严格,特别是教师水平普遍较高,而且,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,因此教学秩序井然,保证了学生全部按计划完成了学业,为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我们在校时,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政治及思想教育,经常通过发挥党、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,如坚持天天集体读报、不定期专题座谈以及形式多样的交心谈心等,引导学生积极向上,关心国家,公而忘私。我清楚地记得,在毕业分配填报个人志愿时,我们308班的40名同学,在面对全国分配的现实,个人志愿都是四个字—服从分配。当学校宣布分配方案后,无一人提出异议,都愉快的按规定时间离校到各铁路局报到。我们被分配到广州局的15名同学,到广州后又都无条件的服从分配到了各个单位。那时,服从分配不只是口号,而确确实实是每个人的行动指南。就以个人为例,在我40年的工作经历中,因工作需要和组织上任命,先后变换了8个单位,近20个岗位,从事过技术、行政、党务和群众工作,也担任过从基层到分局和路局领导职务,在所有工作变动中,自己始终坚持服从分配,组织决定第一,个人意见服从组织分配。当然,现在情况不同了,以现在看过去,似乎不可思议,而在我们那个时代,这是非常正常的,也是每一个公职人员必备的素质。
当时的郑铁机校,在社会上名气很大。一是铁路作为国有大企业,社会地位高,影响大,令人向往;二是学校实行免费食宿,并在全路机务系统负责分配工作,吸引力较强,生源质量较高;三是培养目标明确(技术人员),同时教学与现场(机务段、大修工厂等)结合紧密,能够学以致用,人才特受欢迎;四是我们毕业时,正值“大跃进”年代,生活水平普遍不高,大多数学生怀有感恩之心和报国之志,奋发图强,不怕艰难险阻,通过深入实际和深入群众,能很快掌握基本技能并得到认可,成长还是比较顺利的。据我所知,我们班的同学,从实习生、技术员一路干起来的是大多数,多数终身从事技术工作,也有一部分人分别走上局级(4人)和处级(8人)工作岗位。谨以此推算,母校培养的学生,对铁路和国家建设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。同样,母校在全路的地位和影响,亦是显而易见的。
那时的母校只设有蒸汽机车一个专业,而实践却使我们经历了蒸汽机车、内燃机车、电力机车交替发展的各个阶段。我们庆幸赶上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好时代,我们更感谢母校给了我们发挥作用的能力和方法。我虽然毕业离校已达半个世纪之多,社会角色也已是超过古稀之年的老人。但是,每每回忆起在母校那短短几年的光景,总是抚今追昔,感慨万千,我深深感到:没有母校的培养教育,就没有我的今天,因为,母校给了我知识,知识使我有了能力,尤其工程师及高级职称,更使我终身受益。因此,我不断在想,是我选择了母校,同时母校也接纳并培养了我,我应该时刻勉励自己,要多为母校争光!
我的母校曾在上世纪60年代升格为本科院校,时间虽很短暂,但我还是高兴了很长时间。上个世纪末,母校又和卫生学校、师范学校及教育学院新组建成m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,情况发生巨大变化,校区大了,专业全了,学生多了,条件好了,环境美了,知名度不断提高。我不时为母校可喜的变化而兴高采烈,喜不胜收!据学院领导介绍,为适应发展的新形势,占地千亩以上的新校区,正在加紧建设中,闻此信息,我的喜悦之情更是无以言表,对母校的未来充满憧憬和期盼。母校啊,你前进的步伐再快些!教学质量再高些!知名度再大些!因为在我们这些老校友的心中始终认为,你应该是全省、全路、全国一流且特色突出的职业技术本科院校。
我向母校致敬,向老师们感谢,向同学们问好,母校永在我心中!
【编者的话】
5月19日学院组织原郑州铁路局部分老领导,且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老校友开了一个座谈会。老校友们抚今追昔,感慨万千,言谈话语之中,浓浓的母校情结无不处处流露。应母校的恳求,左金城、田宝恒两位老校友不顾年逾古稀,满怀对母校之深情,在较短的时间里,写出了回忆母校的文章。文章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刻。既回顾了学校建设初期的真实情况,又进行了光荣的传统教育,既起到了教育师生的作用,又是一份珍贵的校史资料。
我们希望全校的师生员工能认真地读一读两位老校友的回忆文章,从中悟出些东西,要知道这些老校友对母校未来的良好祝愿和无限期盼,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今铁院人身上。
最后,我们盼望能有更多的校友撰写文章寄语母校,也欢迎广大师生发表读后感。